新华网
北京
1月27日电(记者杨春雪 全晓书)一头金色卷发的
爱尔兰
人麦克·麦克拉斯在
北京
南站的黑发春运大军中格外显眼。今天,她要乘高铁赶往
上海
。
随着中国农历春节的邻近,有着“世界最大规模的周期性人口迁徙活动”之称的春运也迎来了最高峰。与十几年前不同,如今的春运更多了一些像麦克·麦克拉斯这样的外国面孔。
“我一大早就赶来火车站,就是害怕春运期间人太多,到了车站觉得比想象中的秩序要好很多。”麦克拉斯说,“很难想象如果春运在我们国家,政府能否协调得如此好。”
2014年的春运从1月16日开始。据交通运输部预测,此后40天内中国将有36.23亿人次选择公路、铁路、飞机等交通方式出行,比上年增加2亿人次,比7年前多出近10亿人次。其中,铁路客流量预计达2.57亿人次,同比增长7.9%。
已在
北京
生活了六年的麦克拉斯觉得,中国的铁路交通状况在近几年有了很大改善。四年前,麦克拉斯第一次体验春运,回想当时情景,她不由地皱起了眉头。“那次火车上非常拥挤,需要极大的耐心,不然很容易和身边的人起摩擦。”
在很多外国人眼中,春运已经不仅仅是每年一度的出行活动,更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,值得尝试和探索。来自
非洲
加纳
的帕特里克·亚乌·山姆认为,春运在“压力山大”的同时,也别有一番乐趣。
“‘压力山大’是因为票非常难买,我的票是一个中国朋友帮忙从网上抢来的。”山姆说。在中国石油大学
黄岛
校区读书的他特别选择了乘坐火车,5天前来
北京
旅游,今天趁着春运高峰而返。
“坐飞机看不到风景,坐火车可以一路看田地、高楼,实为一种旅行。”山姆说,“有人说春运已经成为继长城、兵马俑等中国八大奇观的第九大奇观,虽然夸张了些,但我觉得这的确是一种有趣的体验。”
“中国的春运堪称奇观,很难拿它和世界任何国家的节日交通相比,这有它自身的原因:中国的春节从小年、除夕一直到元宵,跨度长,国外的感恩节、圣诞节带来的交通潮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。此外,中国有发达的铁路网,而诸如
美国
等国大部分人会选择开车、乘飞机回家。”中国传媒大学的
瑞士
籍教师冯琰分析道。
从小在
苏黎世
长大的冯琰指出,外国人对中国春运的印象主要有两种,一种还停留在“绿皮车时代”——人要从车窗里挤进火车;另一种就是“高铁时代”——列车速度、环境都有所改善。
“可能是几年前国外媒体对‘绿皮车’的报道深入人心,大多数外国人仍持第一种印象。”他说。
1982出生的冯琰是一个超级铁路“发烧友”,至今已体验过20多个国家22万公里铁路。其中,他在中国乘坐的列车里程已达14万公里,几乎覆盖了全国的铁路网。在他眼中,中国春运今非昔比,最大的不同是有了高铁。“拉得人多了,速度提升了,环境也改善了。”
不过,有着强烈“铁路情节”的冯琰则对2011年的春运经历情有独钟。“我当时乘坐的是从
北京
到
顺义
的6417次绿皮车,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要从烧煤的老式设备中取水外,还有列车员的嗓门儿。他们能把枯燥的售货词像歌一样唱出来,我觉得这就是敬业的表现。”
除了亲身体验各地铁路,冯琰还自发创建了专为外国人在中国乘坐火车提供帮助的“TrackingChina”公益网站。他还在微博上发表“铁路英文一天一句”,为火车站经常出现的令外国旅客头痛的“中国式英语”标识纠错,赢得了众多网友和各地区铁路部门的关注。
针对老外不能持护照在自动取票机上取票的问题,他给出了建议:“很多国家火车票都采用二维码的形式,检票只需扫二维码,这样就减少了我们排队取票的时间了。”
// travel.sohu.com false 新华网 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fortune/2014-01/27/c_119157388.htm report 2272 新华网
北京
1月27日电(记者杨春雪全晓书)一头金色卷发的
爱尔兰
人麦克·麦克拉斯在
北京
南站的黑发春运大军中格外显眼。今天,她要乘高铁赶往
上海
。随着中国农历春节的邻 (责任编辑:赵正尧) 原标题:老外眼中的春运奇观